近日,一则“榫卯被韩国申遗成功”的消息登上热搜。有网友发现,榫卯技术被韩国以大木匠(Daemokjang)的名义成功申遗,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。
其实,我国早在2009年就已经成功申遗“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”,其中就包含传统的榫卯技术。
韩国大木匠的成功申遗,加之以往对“端午节”、“泡菜”等文化的争论,都在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,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性。
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,榫卯(sǔn mǎo)或许依然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,更鲜少在生活中接触运用。那就借此机会,和木雕君一起来学习榫卯之美!
榫卯是什么?
榫卯,是古代中国建筑、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,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。凸出部分叫榫(或叫榫头);凹进部分叫卯(或叫榫眼、榫槽)。被古人誉为:“榫卯万年牢”。
榫卯的起源与发展
榫卯结构起源非常早,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,就发掘出了大量结合完好的多种式样的榫卯结构遗物。
相传春秋时期的鲁班用六根木条制作了一件叫做鲁班锁的玩具,这种木制玩具利用木材的凹凸十分巧妙的咬合在一起。其创意就来源于榫卯结构。
直到隋唐,榫卯与建筑同时进入发展鼎盛时期,木构建筑精密坚实,所以才会出现佛光寺大殿,南禅寺大殿等一系列伟大建筑。
随着时间流转,社会变迁,榫卯结构也在不断变换发展,由简单变得越来越复杂,到明清时期,日常使用的榫卯结构已经达到一百余种。
可以说,古代中国上至巍峨宫殿,下至草房瓦舍,大到舟船车辆,小到桌椅板凳,都离不开榫卯技术的应用。
榫卯同样是中国古典家具之魂,一榫一卯之间,一转一折之际,其中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。
木构件上凸出的榫头与凹进去的卯眼,简单地咬合,便将木构件结合在一起,由于连接构件的形态不同,由此衍生出千变万化的组合方式,使红木家具达到功能与结构的完美统一。
在东阳中国木雕城,除了各式工艺精湛的红木家具,也有许多木质玩具,能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悟“榫卯”的智慧。比如这个完全依靠榫卯结构连接支撑的“鲁班锁”,想要拆装成功,可是要费些功夫。
榫卯的应用大到宏伟的建筑,也可以小到木质玩具,文化的传承同样如此,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入生活,于器物之中体悟,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、发扬文化。
下面这组动图,
能让大家对榫卯结构有个更清晰的认识:
【楔钉榫】
【挖烟袋锅榫】
【夹头榫】
【云型插肩榫】
【传统粽角榫】
【高束腰抱肩榫】
【挂肩四面平榫】
【圆方结合裹腿】
【圆香几攒边打槽】
【三根直材交叉】
【平板明榫角结合】
【插肩榫变形】